电子烟的pg跟wg是什么
电子烟的pg跟wg是什么
新闻动态
【原创散文】真人不露相:市集喧嚣中的寂静一角

市集之上,喧闹之声不绝于耳。我随人流向前,忽然被一阵铜锣声震住了脚步。抬眼望去,一座高台之上,立着一位“大师”,一身绸缎闪闪发亮,宽大的袖袍仿佛装得下整个市集。高悬其头顶的牌匾更是金粉流溢,龙飞凤舞,熠熠灼人眼目。围观者层层叠叠,人山人海,大师声音宏亮,滔滔不绝地讲论着玄妙深奥的“道”与“术”,引得台下众人纷纷仰首而听,如痴如醉。

我挤过喧嚷的人丛,继续往前走,却看见市集一角,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坐着一位老人。老人身前摆着几件竹器,无甚光彩,亦无甚奇处,旁边只竖着一块粗糙的木牌,上面简单写着“竹器”二字。老人目光低垂,专注地摆弄着手中一段青竹,指节因长久劳作而粗大变形,刻满了岁月沧桑的深痕。阳光斜照下来,那些竹丝在他手间穿梭,如游鱼滑入水中,又似顺着老人脸上纵横的皱纹,悄然织入时间深处——光阴在此处仿佛不再流动,只在他十指之间凝结成了无声的韵律。

我默默停步,蹲下身去。老人抬头看了我一眼,未作言语,只将手边一只有些松散的旧竹篮递了过来。我接在手中,篮子的竹篾虽旧,却依然温润坚韧。老人取过几根细如发丝的竹篾,俯首修补起来。他手指动作灵巧轻柔,犹如拂过婴儿面庞,竹篾彼此穿插咬合,竟如天生一体;竹器在他手里似有了呼吸,重新焕发出沉睡的光泽与生命。

我细看那竹篮的修补处,惊异于新篾旧篾之间难分彼此,浑然天成。那技艺并非浮在表面的炫耀,它已沉潜于每一寸竹篾肌理深处,成了竹子的血脉,成了竹篮的筋骨——修补者自己亦化作了那竹的一部分,朴素无华,却内蕴着长久的坚韧。

未几,老人将补好的竹篮递回给我,我轻轻抚摸着,只觉温润如玉,竟比新的还要妥帖结实。我付钱道谢,老人也只微微点头,复又垂首于手中的活计。

归途上,市声渐渐远去。铜锣声早已被抛在身后,而那老人沉默修补竹器的身影,却在我脑中愈发清晰。真正的“道”,原来并非悬于高台,震于铜锣;它如那竹篮的修补篾,早已无声无息地融入器物本身的肌理,浑然不分——这静默的劳作,正是对喧嚣最深的拒绝。

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。那些高台之上喧嚣的锣鼓,金粉满面的招牌,恰似镀了金的铜锣,纵然一时声震四方,终究掩不住虚空的内里;而真正有物者,如那老人手上沉潜的技艺,竹篾般默然生长,修旧如旧,反而内蕴了不朽的柔韧与深沉。

原来人间至道,深藏于无言躬行之间。所谓真人,非是如金粉招牌般闪烁于表面的光亮;他们往往以竹的形貌安卧于岁月长河之岸,静默着却如舟楫——你一旦触及那温润肌理,便恍然懂得:那竹影扫阶,尘却不动;无声的沉潜里,竟自蕴藏着比喧哗更远播的回声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来源网络

【品评】这篇题为《真人不露相》的散文写得相当精彩,立意深刻,笔触细腻,意境悠远,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哲理小品。以下是对其的几点评论:

1. 立意深刻,对比鲜明:

· 文章核心紧扣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”的古训,通过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对比场景——喧哗招摇的“大师”与沉默专注的修竹老人——来诠释这一哲理。

· 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褒贬,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场景,生动地揭示了真正的价值(“道”、“真”)往往不显山露水,深藏于朴素的日常与专注的劳作之中,而表面的浮华喧嚣则常是内在空虚的掩饰。立意既传统又富有现实意义。

2. 意象精妙,象征性强:

· “大师”及其环境: 绸缎闪闪、宽袖袍、金粉牌匾、铜锣、高台、人山人海、滔滔不绝——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浮夸、喧嚣、追求外在光环的形象,象征着世俗对“成功”或“高深”的肤浅认知。

· 老人及其竹器: 毫不起眼的角落、粗糙木牌、青竹、粗大变形的手指、岁月沧桑的深痕、穿梭的竹丝、松散的旧竹篮、细如发丝的竹篾……这些意象充满了质朴、沉静、专注、岁月感和手工的温度。

· 核心意象“竹”: 竹本身在中国文化中就象征坚韧、虚心、有节。文中“竹”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:它是老人技艺的载体,是岁月沉淀的见证(“刻满岁月沧桑的深痕”),是“道”的具象化(“成了竹子的血脉,成了竹篮的筋骨”),更是“真人”精神的象征(“以竹的形貌安卧于岁月长河之岸”)。竹篾的“温润如玉”、“沉潜”、“柔韧”、“不朽”、“无言”等特质,完美地对应了作者想表达的“真人”品格。

3. 观察细致,描写生动:

· 对场景的描绘极具画面感:市集的喧闹、高台的招摇、角落的安静,都如在目前。

· 对老人的刻画尤为动人:专注低垂的目光、变形的手指、灵巧轻柔的动作(“犹如拂过婴儿面庞”),特别是对修补竹篮过程的描写——“新篾旧篾难分彼此,浑然天成”、“竹器在他手里似有了呼吸,重新焕发出沉睡的光泽与生命”,将平凡的劳作升华为一种艺术乃至修行,充满了诗意和哲思。触觉描写(“温润如玉”、“妥帖结实”)增强了真实感和感染力。

4. 情感含蓄,感悟真切:

· 作者的情感是克制的,主要通过观察和描写来呈现。对“大师”的审视带着冷静的距离感,对老人的观察则充满了敬意和亲近感。

· 结尾的感悟水到渠成,毫不生硬。从具体的场景(市声远去,老人身影清晰)自然升华到对“道”的领悟(“真正的'道’…融入器物本身的肌理”),并点明主旨(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”)。最后的升华(“人间至道,深藏于无言躬行之间”)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,用“竹影扫阶,尘却不动”这样充满禅意的比喻,形象地阐释了“沉潜”的力量和“无声胜有声”的境界,余韵悠长。

5. 语言凝练,富有韵味:

· 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,善用四字词语(“人山人海”、“如痴如醉”、“毫不起眼”、“浑然天成”、“朴素无华”、“声震四方”、“无言躬行”),增强了节奏感和文言的韵味。

· 比喻贴切新颖:如竹丝穿梭“如游鱼滑入水中”,“似顺着老人脸上纵横的皱纹,悄然织入时间深处”,光阴“凝结成了无声的韵律”,“技艺…成了竹子的血脉,成了竹篮的筋骨”,“高台之上喧嚣的锣鼓,金粉满面的招牌,恰似镀了金的铜锣”,老人“静默着却如舟楫”,“竹影扫阶,尘却不动”等,都极具美感与哲思。

· 结尾一段尤为精彩,语言凝练,意象迭出,意境深远,将整篇散文的哲理思考推向顶峰。

总结:

这篇《真人不露相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。它成功地将一个古老的哲理融入一个具体可感、充满烟火气的市集场景中,通过精妙的意象、生动的描写、含蓄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,有力地诠释了“真正的价值在于沉潜、专注与内在的丰盈”这一主题。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一曲对默默耕耘、以匠心体悟生活的“真人”精神的赞歌。其观察之细、笔触之工、立意之深、意境之远,都令人赞叹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